img
药物用法用量

药物用法用量:

1 各种用药方法
1.1 口服
药物口服后,可经过胃肠吸收而作用于全身,或留在胃肠道行效于胃肠局部。口服是最安全方便的用药法,也是最常用的方法,但遇有下列情形时不便采用:病人昏迷不醒或不能咽下;因胃肠有病,不能吸收;由于药物的本身性质不容易在胃肠中吸收或能被胃肠的酸性、碱性所破坏(如青霉素、胰岛素等);口服不能达到药物的某种作用(例如用硫酸镁口服,只能引起泻下,如需镇痉、镇静必须注射)。在这些情况下,都须采用其它用药方法。对胃有刺激或容易被胃酸所破坏的药品,如必须采用口服,应加以特殊处理,一般是把药品制成肠溶片(如胰酶),或盛在肠用胶囊内,或制成一种不溶于胃酸而到碱性肠液内能溶的化合物(如把鞣酸制成鞣酸蛋白),入肠后发生作用。
1.2 注射
注射也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。注射方法主要有皮下、肌肉、静脉、鞘内等数种。皮下注射,即将药液注射在皮下结缔组织内,只适用于少量药液(一般为1~2ml),同时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疼痛及刺激,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。肌内注射(肌注)系将药液注于肌肉内(多在臀部肌肉),由于肌肉的血管丰富,药物吸收较皮下快,疼痛程度亦较皮下注射轻。注射量一般为1~2ml,但可用至10ml。油剂及混悬剂均以采用肌内注射为宜,刺激性药物亦宜用肌注,因肌肉对疼痛刺激敏感性较小。至于静脉注射(静注),一次注射量可较大,且奏效迅速,常用于某些急救情况。但危险性也较大,有可能引起剧烈反应甚至形成血栓,而且药液如漏出静脉血管之外,常可引起肿痛,因此须加注意。静脉注射液一般要求澄明,无浑浊、沉淀,无异物及致热原;凡混悬溶液、油溶液及不能与血液混合的其它溶液,能引起溶血或凝血的物质,均不可采用静注。某些有刺激性的药物溶液以及高渗溶液,因血液可使之稀释,不大可能引起刺激反应,则可用静注。药液量如果更大,可采用输液法,使药液缓缓流入静脉内或皮下组织内。如果静脉输入很缓慢,可以用滴数计数时,就称为“静脉滴注”(静滴)或“静脉点滴”。在药物不能进入脊髓液或不能很快达到所需浓度时,可采用鞘内注射,其法为:注射前先抽出适量的脊髓液,然后将药液徐徐注入蛛网膜下腔的脊髓液中。穴位注射系将小量药液注射于某一穴位中。
1.3 局部用药
目的主要是引起局部作用,例如涂擦、撒粉、喷雾、含漱、湿敷、洗涤、滴入等都属于此类。
其它尚有灌肠、吸入、植入(埋藏)、离子透入、舌下给药、肛门塞入、阴道给药等方法,虽用于局部,目的多在于引起吸收作用。
2 服药次数
为了使药物服用后获得治疗效果,并且不产生副作用,就需要注意服药的时间和次数。大多数药物是1日3次*。在体内消除快的药物,给药次数可略予增加;在体内消除慢的药物,可每日服2次(如磺胺嘧啶、复方磺胺甲噁唑)、1次(多西环素),甚至3~5日服1次(如磺胺多辛)。长期服药,要警惕可能引起蓄积中毒。有的药物由于毒性较大或消除缓慢,因而对它的每日剂量和疗程均有限制性规定。
* “1日3次”,1日最好按24小时计,尽可能每8小时服药1次,这样血药浓度可以比较平稳,不至忽高忽低。
至于药物的服用时间(如饭前饭后等),须根据具体药物而定。有的药物如驱虫药,要求在半空腹或空腹时服下,若在饭后服,药物被食物隔住,就难以达到治疗目的。造影剂如碘番酸,眼后12~14小时才在胆囊出现,因此要前一天晚上服药,次晨可拍片。抗酸药、胃肠解痉药(如溴丙胺大林)多数在饭前服效果较好(但胃得乐、溴甲乙胺痉平一般在饭后服)。这两类药物也可在症状发作时服。止喘药、镇痛药也可在症状发作时服。
一般说来,除苦味健胃药、收敛药、抗酸药、胃肠解痉药、肠道抗感染药、利胆药(以上多为饭前服)、驱虫药、盐类泻药(空腹或半空腹时服)、催眠药、缓泻药(睡前服)以外,其余都可以在饭后服,特别是对胃有刺激的药物(如吲哚美辛、阿司匹林、铁剂等),更须在饭后服。饭后服因食物会影响药物的吸收,一般吸收较慢,出现疗效也会较慢。
现把一般服药时间列表(表1-10),供参考。
3 药的用量
凡能产生药物治疗作用所需的用量,称为“剂量”或“药用量”。一般所说的剂量,是指成人一次的平均用量。如果少于这个量,就可能产生不了治疗效果。如果超过这个量到一定程度,就能引起中毒现象。这种过大的用量叫做“中毒量”;严重中毒时引起死亡的量,叫做“致死量”。通常所称的“极量”,就是指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,除特殊情况外,一般不得超过。药物的用量,因病人具体情况不同而异。
表1-10 药物的服用时间
服药时间药品示例说明
空腹(清晨)1.驱虫药如四氯乙烯1.使药迅速入肠,并保持较高浓度
2.盐类泻药如硫酸钠、硫酸镁等(服用后应多饮水)2.使药迅速入肠发挥作用,服后4~5小时致泻
3.青霉胺3.食物可减少其吸收
睡前(一般指睡前15~30分钟)*1.泻药如大黄、酚酞等1.眼后8~12小时见效,故可第二日上午排便
2.催眠药(入睡快的,如水合氯醛,可在临睡时服;入睡较慢的,如巴比妥,服后半小时至一小时起作用,应提早服)2.使适时入睡
3.驱虫药使君子等,抗肿瘤药氮甲、甲氧芳芥等 
饭前(食前30~60分钟)1.苦味药如龙胆、大黄等的制剂(宜于饭前10分钟左右服)1. 可增加食欲和胃液分泌
2.收敛药如鞣酸蛋白2.使药较快通过胃入小肠,遇解出鞣酸,起止泻作用
3.胃壁保护药如氢氧化铝、三硅酸镁、碱式碳(硝)酸鉍等3.使药充分作用于胃壁
4.吸附药如药用炭4.胃内食物少,便于发挥吸附胃肠道有害物质及气体的作用
5.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及其合成代用品,止吐药如吐来抗等,内服局麻药本佐卡因等,抗酸药如碳酸氢钠等5.使药物保持有效浓度,发挥
6.利胆药如硫酸镁(小剂量)、胆盐等6.使药物通过胃时不致过分稀
7.肠道抗感染药如磺胺脒等(但黄连素因刺激性强,宜饭后服)及驱虫药甲紫7.同上
8.肠用丸剂8.使较快通过胃入肠,不为食物所阻
9.人参制剂、鹿茸精等以及其他一些对胃无刺激的滋补性药物9.使吸收较快
10.异烟肼、利福平、氨苄西林等10.其生物利用度可因食物影响而下降
饭时1.消化药盐酸、胃蛋白酶、淀粉酶等(饭前片刻服亦可)片刻服亦可)1.使及时发挥作用
2.灰黄霉素2.油类食物有助于它的吸收
饭后(食后15~30分钟)大部分药物可在饭后服,特别是:
1.刺激性药物如阿司匹林、水杨酸钠、保泰松、吲哚美辛、盐酸奎宁、硫酸亚铁、金属卤化物(如碘化钾、氯化铵、溴化钠等)、呋喃丙胺、亚砷酸钾溶液、醋酸钾、多西环素、黄连素等1.避免对胃产生刺激
2.呋喃妥因、普萘洛尔、苯妥英钠、螺内酯、氢氯噻嗪等2.因食物可使其生物利用度增加
3.维生素B23.随食物缓慢进入小肠,以利吸收

注:本表仅代表一般情况,有时由于个体差异性、用药目的不同、剂型不同等等,服药的时间和方法也会改变。此外,还有一些其他情况,本表未能一一列入。例如,根据激素昼夜分泌的节律性,现多主张皮质激素长程疗法中采用隔日或每日一次的给药法,即把两日或一日的总量于隔日或当日早晨一次给予。这种给药法据称效果较满意,且可减轻不良反应。
服药后要稍活动然后再卧床休息,不宜服药后立即卧床,同时服药时宜取站位,应多用水送下,以避免引起药物性食管溃疡。口服抗生素、抗肿瘤药、抗胆碱药、铁剂、胶囊剂等时,如果用水太少,服后立刻卧床,尤其容易引起药物性食管溃疡。

3.1 老幼剂量
60岁以上的老人,一般可用成人剂量的3/4。小儿用药剂量比成人小,一般可根据年龄按成人剂量折算;对毒性较大的药物,应按体重计算,有的按体表面积计算。
(1)根据年龄折算 表1-11。
表1-11 小儿剂量及体直的计算
年龄按年龄折算剂量
(折合成人剂量)按年龄推算体重(kg)
新生儿1/10~1/82~4
6个月1/8~1/64~7
1岁1/6~1/47~10
4岁1/3
8岁1/2一周岁以上体重可按下式计算:实足年龄×2+8=体重(kg)
12岁2/3

(2)小儿剂量还可按年龄用下列公式求得
1岁以内用量=0.01×(月龄+3)×成人剂量
1岁以上用量=0.05×(年龄+2)×成人剂量
(3)根据体重计算
小儿用量=小儿体重×成人剂量/600。小儿体重的推算见表1-11。此法简便易行,但年幼者求得的剂量偏低,年长儿求得的剂量偏高,应根据临床经验作适当增减。
(4)根据体表面积计 算根据体表面积计算用量比较合理,可避免按体重计算的缺点。用体表每平方米表达药量,能适合于各年龄小儿,同样也适合于成人。
1)体重30kg以下的小儿:小儿体表面积=体重×0.035+0.1,小儿用量=成人剂量×某体重小儿体表面积/1.7,其中1.7为成人(70kg)的体表面积。
2)30kg以上的儿童的体表面积,按下法推算,即体重每增5kg,体表面积增加0.1m2,如:35kg体表面积为1.1+0.1=1.2,40kg为1.3,45kg为1.4……。但60kg则为1.6m2,70kg为1.7m2。
3.2 药物计量单位及计量方法
中西药物剂量,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计量:
1mg(毫克)=1000μg(微克);1g(克)=1000mg;1kg(千克,公斤)=1000g;1L(升)=1000ml(毫升)。
一部分抗生素、激素、维生素及抗毒素(抗毒血清),由于效价不恒定,只能依靠生物鉴定的方法与标准品比较来测定,因此,采用特定的“单位”(unit;u)计量。
对少数毒性较大或用于危急情况的药物(特别是静脉滴注用药),为了确保使用安全与有效,多要求根据体重计算用量。例如解毒药亚甲蓝,规定一次静注量为1~2mg/kg,即每kg体重的剂量为1~2mg,如病人体重为50kg,则一次静注量即为50~100mg。又如抗肿瘤药巯嘌呤(6-MP)治疗急性白血病时,1日剂量为2.5mg/kg,1次服或分2~3次服,即50kg体重病人的1日剂量为125mg,若分3次服,每次服41.6mg。此外如红霉素、新生霉素(用于静注或静滴)以及用于纠正酸血症的乳酸钠、碳酸氢钠(用于静滴)等等也都是按体重计量的。小儿用量按体重计量的更多,例如红霉素口服剂量,小儿1日25~50mg/kg,分3~4次服。假设现有一个六岁病儿,其体重按表1-11公式计算为:6×2+8=20kg。由此可计算出此病儿1日剂量为500~1000mg,若分3次服,一次量为166~333mg(约为150~300mg〕。
在抗肿瘤药中,有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剂量的,如卡氮芥的剂量为1日100mg/m2。

上一篇:基层医疗机构成抗生素滥用重灾区
下一篇:规范引导药品网络销售健康发展

关键词: 药物的不良反应
img

无极血康中医医院院长袁六妮

系中国民营医疗机构协会理事、石家庄市政协委员、石家庄市劳动模范,从事医疗工作40余年,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,以血液病的临床研究为主题,汲取传统医学精华,在攻克治疗血液病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,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。

相关文章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