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
嗜酸性粒细胞

    嗜酸性粒细胞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。嗜酸性粒细胞不发生于粒-单核前体细胞(CFU-GM),它与红细胞和巨核细胞一样有独立的前体细胞-CFU-Eo。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,因此其与免疫系统之间由密切关系。其增殖、成熟程序与中性粒细胞相似。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很少,只占全身嗜酸性粒细胞总数的1%左右,大部分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。
  
  生理作用:具有吞噬作用,可吞噬多种物质,如酵母细胞壁,带有抗体的红细胞,抗原抗体复合物,细菌等。异物吞噬入细胞后形成吞噬体,与嗜酸性颗粒接触并融合。嗜酸颗粒中有较多的过氧化物酶,异物颗粒在其中被氧化分解。
正常人循环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占0.5%-5%,绝对值不超过0.5×109/L。
  轻度增高:0.4-1.5 ×109/L
  中度:    1.5-5 ×109/L
  重度:    >5×109/L
  增多见于:
  1、变态反应性疾病:支气管哮喘、药物过敏反应、荨麻疹、血管神经性水肿、血清病、异体蛋白过敏、枯草热等。常轻-中度升高。
  2、寄生虫病:常见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,可达10%以上。尤其是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,如血吸虫、肝吸虫、肺吸虫、包囊虫、以及寄生在肠道内的钩虫感染时,增高尤为显著。
  3、皮肤病:湿疹、剥脱性皮炎、银屑病等可轻-中度升高。
  4、血液病:CML、恶性淋巴瘤等。其他如真红、MM、脾切除术后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。
  5、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:包括一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少见病。包括伴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、过敏性肉芽肿、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等。
  6、其他: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;某些传染病恢复期(猩红热等);风湿性疾病等。

上一篇:免疫球蛋白检测的意义
下一篇:鼻出血实验室检查

关键词: ,嗜酸性粒细胞,
img

无极血康中医医院院长袁六妮

系中国民营医疗机构协会理事、石家庄市政协委员、石家庄市劳动模范,从事医疗工作40余年,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,以血液病的临床研究为主题,汲取传统医学精华,在攻克治疗血液病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,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。

相关文章推荐